冬山春日唱秧歌 ~ 一日農夫初體驗

「咦?桌上的白米飯是從哪來的?」「超級市場買來的…」「農夫種的…」
                每天三餐中,少不了香氣四溢的白米飯當主角,但是它們是如何成為我們的盤中飧,是在農夫如何辛勤栽培下成長茁壯的?透過春分時節的插秧活動,我們一起來體會「粒粒皆辛苦」的過程。
                三月二十一日,天氣微涼,此時冬山河森林公園周遭的田地早已綠油油一片,許多農家在農曆年前後就加緊腳步,陸續忙活,翻土、整地、蓄水…….,接著是插秧機將一塊塊縝密的秧苗,株株排列整齊的種在土壤中,這景象在宜蘭的春日間四處可見。但是冬山河森林公園區內的田地,不似平原平坦的地形,順坡而下的地勢營造出高低分明的梯田,大型的耕耘機和插秧機多半無法適應這般形狀狹長、不規則且高低落差大的田地,因此我們重拾過去傳統的農耕技術,一切靠大夥的雙手和氣力來完成插秧的任務。

農忙時期總動員                
             偌大的田地,整理起來費時又費力,因此過去的農家,在春耕時候都會出動一家老小,甚至是厝邊隔壁,彼此間用換工的方式互相幫忙,既聯絡鄰里的感情,也能讓農耕工作更加事半功倍。想當然爾,冬山河森林公園此次動員了許多夥伴一起來參與插秧的盛事,從冬山鄉農會、珍珠社區、休閒農業區、宜蘭縣政府到鄉公所等,無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出人!這其中最得力的夥伴就是冬山鄉農會,農會中不乏許多前輩們就是名符其實的農家子弟,不只農事經驗豐富,手腳俐落,插秧前種種的前置工作就深入參與,例如整地、育苗和除草等。活動當日更是幫忙打理眾人的伙食、提供新鮮翠綠的秧苗和充滿歷史意義的傳統農具展出,就連早期農具的示範演示都一手包辦。另外,當天神秘嘉賓更率員帶宜蘭縣政府的夥伴們親臨現場,也為活動增援不少。

翻田整地要細心               
             然而,種田其實是需要累積深厚的經驗具備專業技術的工作,經由農會和珍珠社區的農夫阿伯們的指導和解說,我們才稍稍領略幾分。首先,插秧之前務必要先進行整地,翻土整地可以增添地力,將一些雜草莖脈斬斷,並打入土壤中成為肥力來源,同時也將凹凸不平的土堆藉此推平,以便蓄水時深度能保持一致,方便爾後的作業,這個工作在插秧前一星期就要確實完成,然後保持田地蓄水避免雜草蔓生。這番功夫看似三言兩語,實則困難重重!因為森林公園的田區為新開墾地,土質黏膩基底多石,牛踏層不夠深厚,且灌溉的水源分配不均,保水不易。因此要讓每塊梯田都達到理想的土層厚度及肥力,蓄水高度能穩定、土地平整一致,這都需要耗費更多功夫處理和等待,且看我們出動了小挖土機以及鐵牛(小型耕耘機)的作業,就知道整地灌溉可是一項大工程。
                除草則是第二步,無論是田埂邊、水田中,如果放任雜草生長,不只會剝奪秧苗生長所需的養分,甚至會抑制秧苗成長,造成之後維護整理的困難,因此斬草需除根,很多外表和稻米相似的稗草(禾本科植物),它的地下莖會在土壤中蔓延,甚或根系旁雜又深入,端靠雙手難以徹底拔除,還要用鐮刀斬斷才算清理完成,這些消磨體力和耐力的勞動,就像稻田裡無聲的戰爭。
播種育苗做溫床                
             再者談談播種育苗,早期農夫會先把稻穀浸泡在水中一星期,待種子發芽後,在農田裡劃出一個小區塊製作秧床,然後將種子移到秧床上。為了讓種子能安穩的長大,需要用泥土將秧床的範圍築出一道矮牆,來保護秧苗不被水沖走,並且用抹刀將表土抹平,就像敷上面膜般的光滑水嫩,剛播種的種子要妥善照料,防範鳥兒的啄食,待三個星期後,秧苗長至15公分高,就是最適合插秧的時機了。雖然現在這項工作大多讓專門的育苗場取代,但我們仍然在梯田區有模有樣的做了一塊秧床。
就地畫格好插秧
                插秧前一日,要先幫田地排水,讓水平面和土表齊平,掌控土地恰好的溼度,有利於牽輪仔和插秧的作業。農會的前輩阿伯來到森林公園,操著傢伙到梯田區開始牽輪仔,牽輪仔所用的農具名稱叫做正條密植器,等腰梯型的木座底邊有13個輪子,每個輪子間隔30公分,在地上拖拉時會留下輪痕,縱橫各拉一次,就會在地表留下好似作文本子的格線,每個十字交叉點就是插秧的位置,這個動作不只讓秧苗間保持最適當的成長距離,又能讓秧苗種植時整齊美麗。
                到了插秧那天,所有的參加者進入到梯田區無不興奮莫名,映入眼簾的不只有許多塵封已久的傳統農具,還有代表農家意象的水牛,以及布滿格線的田地,每一個情境的布置,都讓人彷彿回到七零年代的農村光景,每個活動的橋段設計也讓人有機會重新認識稻米。
五穀雜糧傻傻分不清               
              憶及暖場活動時,大家在挑選五穀雜糧和分類時,個個暈頭轉向,原來和稻米相似的穀物竟有數十種,舉凡小米、玉米、薏仁、小麥、燕麥、糯米等等都是屬於禾本科的穀物,它們都具有細長的平行葉脈,就連田間的稗草混在其中也都難分真偽。
春日田地唱秧歌             
             而游阿嬤驛站的歌手仙女(黃萱儀),在活動一開始就帶著大家唱著農村曲,體會農夫早出晚歸、看天吃飯的辛酸,接著一首自創曲-與水共生,則能深刻感受到宜蘭水鄉澤國的美名,在眾人輕快的歌聲中就此拉開冬山春耕的序幕。
看人挑擔不知苦
                戴上斗笠、披上毛巾、脫去鞋襪,整裝待發的一日農夫摩拳擦掌,無論大人小孩都站在田埂邊,首先觀摩農會阿伯與縣長的農具示範,從牽輪仔,到秧床上鏟秧、擔秧,每個動作都是傳統農家必經的過程,鏟起的秧苗一塊塊交錯堆疊在秧籃內,然後用扁擔左右個挑四到六個滿是秧苗的秧籃,踩在田埂上,走到插秧的田區,擔秧在此是最「身肩重任」的工作。
後退原來是向前            
              接著由珍珠社區的農友阿伯,傳授他們數十年的種田經驗,指導大家正確的插秧姿勢,手持秧苗,低頭彎腰,兩腳與肩同寬踩在已畫好的方格內,由左至右依序在交叉點上種下秧苗,每一撮大約由四五株秧苗構成,垂直栽入土壤的深度約2至3公分,過猶不及,然後持續往後拖拉移動左右腳,只要穩定步調,避免踩踏到交叉點,秧苗就會整齊挺立,但是初次體驗的大夥,在田地中移動常常會陷入泥濘,卡在其中進退兩難,也因此趣事連連,每個人在經過三十分鐘的彎腰駝背後,無不腰酸背痛,辛苦得很。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經過辛苦耕耘,午飯時光就更值得珍惜,農會提供的白米飯是高雄145號的梗米,口感香Q有彈性,搭配炒青菜和滷肉鹹魚,實在是絕配,這些菜色就像過去農忙時節的餐食,別有一番懷舊的風味。在吃飽喝足後,下午接續插秧後的任務-巡田水,藉由珍珠農友阿伯李後進的介紹,我們才知道蓄水、除草和福壽螺的移除,對秧苗的重要性,尤其是除草和灌溉都是插秧後要持續要進行的工作,換句話說,依照節氣作息的農夫,要保持勤奮常到田地走動,才能期待收成的美好,所以大家在成為農夫前,認識節氣,順應氣候變化而耕,並且善用農具,才能適時完成農事的工作,甚或是和水牛耕作相處的故事,透過農夫劉阿伯的活靈活現的解說,都十分趣味盎然。
米食點心真可口    
            活動漸進尾聲時眾人期待的壓軸點心登場了,大家都知道米飯能做成很多好吃的佳餚,而不同的米種,包含秈稻、梗稻或是糯米,都因特性不一能做成各式美味的米食料理,當天農會的家政媽媽別出心裁,特別使用糯米做成客家人的傳統點心-牛汶水(語意牛玩水),其實就是將麻糬捏一個小洞,放點芝麻和花生粉,再放入黑糖薑湯中,當白白的麻糬在湯汁中載浮載沉時就像水牛在泥地中打滾露出了白白的牛背,這香氣四溢、Q甜又嗆辣的口味,可是客家人農村生活常吃的小點心呢!
宜蘭田地要寶貝              
              一整天在田地裡來回走動後,許多人發現原來田中不只有秧苗、稗草、綠萍,還有各式各樣的水生動物,西米露般的青蛙卵塊、靈活游動的小蝌蚪、水面蹦跳的蜘蛛,甚至是椿象或龍虱的幼蟲都可在水中看見他們的身影,有些土地上的腳印,透露出紅冠水雞、鷺鷥活動的蹤跡,這些可愛的動物,多在四下無人時進到田地來嬉戲。水田不只提供各式生物一個棲息的處所,也涵養了水資源,成為一個天然的小水庫,讓雨水降落地表時,能充分的在土地停留利用,也因如此,宜蘭仰賴著充沛的地下水和田水的滋養,沒有水庫依舊能有豐富的水資源。在此時限水缺水的時期,水資源更顯可貴,因此水田對宜蘭人來說,真是十分珍貴的資產,必須也應該妥善的保護,讓真正的耕作用地能被保存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話想對冬山河森林公園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