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入春,驚蟄已過,冬山河生態綠舟在年節後舉辦兩場的食在好味道活動,邀請參加者一起瞭解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每樣食材到底來自於哪裡?經過什麼樣的旅行途徑?這些過程又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藉由遊戲活動,讓大家知道選擇當季當地的食物不只是善待自己的身體,還是友善環境的行為。當然最棒的地方,就是吃自己可以用當季的食材來做食物里程罐,讓每個人將新鮮蔬果帶著走!
大自然就是我的菜市場
初來乍到,進入眼簾的是一片翠綠和枝條纖細的樹木們,大家肯定很好奇冬山河生態綠舟到底都種了些什麼植物呢?因為冬山河生態綠舟的地理位置就位於冬山河中上游,靠近丸山、新寮山與舊寮山等山勢,因此以樹木為例,園區內特別種植了台灣低海拔山區常見樹木,像是樟樹、杜英、烏心石、稜果榕、楓香、赤楊與青剛櫟等等,甚至蘭陽平原水域常見植物也能在園區尋覓芳蹤。
其中許多的樹木草花其實就是早期原住民族常用的資材或食材,透過先民們累積的智慧和經驗,知道如何採集野菜野果,用樹木竹子做成獵捕工具,甚至建造家屋和船舶。透過一張張植物照片的提示,參加活動的夥伴們在行進的步道間陸續發現許多好用好吃的植物,就連地上匍匐的小紅果-蛇莓也放進嘴中嘗試一下味道;還有噶瑪蘭人做為精神指標的大葉山欖,不只果實可以食用,樹幹能拿來建屋造船,樹葉還可以做為天然染料;而香蕉更打破了大家的想像,原來香蕉的莖幹剝皮後,經過洗淨、曬乾可加工做為織布的纖維。這些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生活方式,相較於現代或許費時耗力,但卻沒有一丁點的浪費與汙染,這樣的精神也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食物的旅行
從過去的採集生活,到現在的超市,我們有了方便採買的地點,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輕易的取得食物。不過,你知道每天餐桌上出現的這些佳餚,它們的食材是從何而來嗎?很多人一定回答「超市、市場」,但在食物送達超市前,它們已經經由各種交通工具的運輸,輾轉了上百公里,甚至上萬公里才送達台灣的某間超市店面。「食物里程」正是要說明食物如何旅行,簡言之就是「食物從生產出來,直到運送至消費者手中或口中的運送距離」。過程中因為運輸、貯存造成的碳排放,就是增加溫室氣體,影響地球暖化的其一因素。
好菜追追追
參加的夥伴們中許多都是一家四口,所以有幾位家庭料理高手,大家自行設計了菜單食譜,選出自己喜歡的菜色和食材,然後畫上每個食材的樣貌,在介紹食材的同時,也發揮了各家的創意。而食材小卡的背後卻藏有玄機,無論是海鮮、肉類、蔬果、五穀或飲品,它們可能來自於世界各地,有澳洲的牛肉、日本的米、冬山的茶、彰化的蔬菜、基隆的小管、紐西來的奇異果…等,每一種食材經過冷藏或冷凍保鮮,再以空運、海運及陸運送達至台灣來販售,我們以石頭來表示食材的耗能,以步伐代表運送的距離,大家攜帶著相對應的石頭,從宜蘭出發向四面八方大步踏出,直到抵達食材產地才將其放置於地上,背負的重量越多、走得越遠,就代表食物里程越高,如此一來就一目瞭然啦!
我做我的食物里程罐
園區內的怡然聚落就種植了很多在地的果樹與當季蔬菜,並且以友善的方式種植耕作,因此我們邀請主廚老師現地為大家示範輕鬆簡單的蔬食料理,兩位主廚分別選用友善耕作的蔬果、豆腐、肉類或雞蛋做為食材,這些當季盛產的蔬菜不只看起來鮮嫩欲滴,吃起來也特別清甜,爽口的蔬菜、綿密的米飯、酸甜的醬汁,這些組合交集成一罐罐的美味,將新鮮健康都收納進來。難得下廚的孩子們專注地在砧板上切菜、小心翼翼的排列食材,然後邊做邊吃,看來既開心又滿足,有些孩子還到園區的菜園採摘幾片蘿蔓葉,現採現吃超新鮮!
東西的故事
除了認識當季食材,食物的包裝也值得我們關心,現今許多食品的包裝都是塑膠材質,上面多半有許多標示,但是除了有效期限外,我們常常忽略其他的資訊,包含營養成分、保存方式、產地,以及那些回收的符號和標誌。關心這些資訊可以讓我們吃得安心健康,而且也瞭解這些包裝物料的用途,有的材質不耐高溫或酸性物質,有的久放容易釋出有毒物質,塑膠固然方便,但不同特性的塑料有其限制,如果隨意丟棄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減少使用、瞭解塑膠編號背後的意義,也是消費者應盡的義務。
經過一日的活動,參加的夥伴不只親身體驗料理的趣味,也嚐到當季蔬果的鮮甜。若再次問起如何減少食物里程,相信大家未來都知道如何選擇購買的食材,並且更加關心每個食品的產地與包裝。選擇當季當地的食材,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健康,更是友善環境的表現,希望大家都當一個聰明的消費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話想對冬山河森林公園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