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山遊藝村—逛廟宇、齊剪黏

長久以來,廟宇就是許多人心靈的寄託之處,往往也是聚落發展的中心,它不只是信仰的重心,也是生活的場域。從廟宇的歷史,我們可以探究地方的發展變遷,藉由雕樑畫棟、蟲魚鳥獸的裝飾來欣賞工匠們的鬼斧神工,早期廟宇最常使用的傳統工藝,不外乎為石雕、木雕、泥塑、交趾陶、剪黏與彩繪等技法,根據廟宇建築的不同結構和部位,使用各式材質,搭配人形、動物、花草主題裝飾,增添廟宇的特色,以及對神祇的景仰。無論是香火鼎盛的大廟,或是庇佑地方的小廟,廟宇就像一本開卷古書,可以細細的拜讀,暢遊於一隅見方的屋瓦之間。

天照宮的屋脊富有人形、雙龍吐珠的剪黏

冬山河森林公園位在民風純樸的冬山鄉,沿著冬山河兩岸,就有許多大寺小廟散落於巷弄間,三併五步便可以抵達附近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廟宇,其一為天照宮,其二為定安宮,天照宮主要供奉的主神為天公,即玉皇大帝,而安定宮供奉的主神則為媽祖,我們邀請到地方文史工作者羅濟昆老師帶大家一起逛廟埕、看藝術,導覽廟宇的工藝故事。
石雕、木雕、彩繪、剪黏的工藝豐富廟宇的每個角落

羅老師提到其實廟宇和地方聚落的發展息息相關,早年由於冬山河水運發達,冬山河舊河道不只能作為貨運往返之用,也是龍舟賽事的主要場地,但一遇雨季,河流便經常氾濫成災,因此冬山老街上蓋了定安宮,希冀媽祖能保佑守護居民免受洪泛之苦。另外在天照宮的外殿,也能發現廟宇的地基高於水平面,必須踏上層層階梯才能進入到正殿,這「高人一等」的設計同樣是為了避免水患影響。
進入天照宮正殿前須爬上數十階的階梯

一般進入廟宇的習慣為左進右出,左右方位指的是神像面朝外的座向,常言道左青龍右白虎,理應由青龍口入,切忌人入虎口,換句話說若是面對宮廟,應從右側門進入,左側門離開,所以入殿後的參拜動線,則以面天為首,接著中間主神、右邊、左邊,依序拜完後再到二進、三進或其他樓層。天照宮一共有三層樓,外觀恢弘,內部精細,無論是龍柱、牆堵、樑柱、屋脊都用了大量的雕刻彩繪工法。尤其此處三川門的身堵間,多用交趾陶和剪黏技藝製作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或是歷史上文人雅士的故事,對世人傳達忠孝仁義的節操。

三川門牆堵上有許多剪黏呈現了三國演義的故事

在牆面上也能看到許多經典的傳說故事

屋脊和金爐上方也用剪黏手法製作龍鳳,五顏六色的鱗片和絢麗斑欄的羽毛,交疊出繁複立體的層次,讓觀者驚嘆連連,而正殿的門神彩繪更是多元,除了一般廟宇常見的武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還有其他象徵加官進祿、富貴進爵的門神,從他們手上所持的器物就能瞭解所代表的意義。
剪黏技藝用於鱗片、鰭爪,讓龍形栩栩如生

每個門神都有他的服裝特色和所代表的佳言錦句

廟宇的精彩,在於它結合了豐富多樣的傳統技法和元素。對於常民的重要性,不只是神明靈驗之說,那些代表吉祥祝福、尊敬警世的寓意,經過仔細觀賞琢磨之後,都會讓人對中國含蓄深厚的傳統信仰深深著迷。結束了上午的廟埕巡禮,大家便紛紛到冬山老街上尋找美味、補充元氣,繼續為下午的剪黏體驗做準備。


定安宮的主神是媽祖,已經是有兩百年歷史的古蹟

剪黏是其中一種裝飾廟宇的傳統工法,方法顧名思義就是「既剪又黏」,以前的剪黏師傅們多以花瓶、碗盤當材料,現在不時也能見到玻璃或塑膠材質的作品,另使用切割、剪裁的工具,加以靈活的巧手,就能將碗片裁剪為大小適中的碗片,然後一一黏附在水泥塑型好的人物或動物身上,就像現今馬賽克拼貼一般,由裡而外、由下而上,將每個碗片有條裡的拼接、組裝,成為色彩繽紛、為妙為俏的立體作品,作品的精緻細膩,取決於工匠的經驗和美感,即使是經驗老道的師傅,專注心神完成一間廟宇的剪黏可能都需要耗費幾年的時光!

游文熙師傅帶大家一起欣賞剪黏作品

初次體驗剪黏,我們邀請到宜蘭在地的剪黏師傅-游文熙師傅,游師傅一路從學徒到現在,已有數十載,參與過許多大小宮廟的興建過程,無論是泥水、雕工和剪黏等技法,無一不事,同時為了讓剪黏文化能讓更多人知曉傳承,他也十分樂意推廣教授技法。雖說隔行如隔山,好的作品需要慢工細活,但是透過師傅的逐步介紹,每個人無不磨刀霍霍、興致勃勃的準備開工。當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開工前我們需要先準備幾項工具,包含了玻璃刀、尖嘴鉗、虎鉗,而使用的材料則有:各色陶碗、美麗板、水泥等。

剪黏基本工具:尖嘴鉗、虎鉗、玻璃筆、鑽筆

為了完成花開富貴的剪黏作品,首先第一步就要學會「弄破碗」,利用虎鉗將陶碗敲破,當陶碗破片變成手心的大小後,再利用玻璃刀在陶碗上用力裁劃,留下一條顯而亦見的刀痕後,就可以用雙手將碗片掰開成銅板大小,然後用尖嘴鉗一一邊剪邊磨,修整出水滴型、葉片型、長條型等不同的形狀。


利用尖嘴鉗將小片的陶片修整為需要的圖樣


接著將修整好的各色碗片依大小分類,並且在美麗板上擺妥位置,便可以準備組裝!看似三言兩語就結束的工作,其實活動當天,每個參與者全家大小,無不聚精會神的反複同樣的工作,緊握尖嘴鉗一上一下的處理碗片,還要十分小心掌握,力道必須恰到好處,才不至於讓碗片破裂、越變越小,這番功夫不只需要使力,還要有巧勁。

玻璃刀在陶碗上用力一劃,就會出現一道刻痕能掰斷陶碗

剪黏是一種考驗耐心、細心的技藝

就在眾人開始手痠腳麻之際,游師傅接著傳授組裝作品的重要技法,先用鐵絲彎折出樹枝型的骨架,再包裹上師傅精心調配的水泥,黑灰的泥巴看似像麵糰般安份的在刮刀與美麗板上游移,然後立即將排列好圖形的各色碗片,由內而外、由下到上,將花蕊、花瓣、葉片、樹枝等一一插入附著在水泥上,就可以進行最後修補的動作了。

利用鐵絲彎折出骨架,在抹上水泥,以便接著碗片

趁水泥為乾前,將碗片一一的插入黏著於水黏上

        水泥雖然快乾,但在冬天時節濕氣較重,因此游師傅提醒大家持拿作品時必須格外小心,待回家靜置一天,水泥顏色就會變白,屆時可以將作品直接貼黏在美麗板上,或是多加幾筆顏料,描繪出花葉輪廓,增添作品的立體和細膩。小編觀察在下課前,每個家庭手上拿著全家合力完成的作品,臉上滿是成就感的笑意,在鏡頭前開懷笑著,我們同樣感到開心,深深覺得,文化的價值在於傳承,因為身體力行,我們發現傳統藝術的可貴,體會到工匠師傅的辛苦,也因為重新去認識冬山這片土地,我們知道原來河流的歷史和人們的生活信仰是那麼密不可分。

耶!完成~全家都洋洋得意的作品

學員分享回家完成彩繪後的作品,是不是非常賞心悅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話想對冬山河森林公園說嗎?